斋食
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斋食,现在往往是素食的代称。原本指的是“过午不食”,过午不食从字面理解就是过了中午午时(上午11时到下午1时)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了,可说是一种断食。过午不食是释迦佛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,在律部更常见的说法叫“不非时食”。

过午不食[编辑]

词语释意[编辑]

斋食则是宗教术语,对于原始佛教来说,“斋”主要是“不非时食”,俗称“过午不食”,意思是在日出到中午才吃东西,食物的内容是什么都无所谓,过了午时就不允许吃东西。不管是吃素也罢,吃荤也罢,只要是过午不食就算是吃斋了。斋食对于佛教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,是八戒十斋日戒和头陀行之一,为当时僧侣绝对必须遵守的戒律。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斋戒。

缘由[编辑]

《增一阿含经》云:迦留陀夷向暮日入,着衣持钵,入城乞食。尔时极为暗冥,时迦留陀夷渐渐至长者家。又彼长者妇怀妊,闻沙门在外乞食,即自持饭出惠施之。然迦留陀夷颜色极黑,又彼时天欲降雨,处处抴电,尔时,长者妇出门见沙门颜色极黑,即时惊怖乃呼,是鬼,自便称唤,咄哉,见鬼。即时伤胎儿,寻命终。由此因缘,佛遂立过午不食之制。

素食[编辑]

佛教五戒要求不杀生(Ahimsa),但对于饮食,除了远离饮之外,没有特别规定;出家僧众则有三净肉,以及不为己索求“美食”(如,肉、鱼以及乳、酪、石蜜等)[1]等饮食限制的律制

南传上座部佛教没有素食风尚,仍按照《律藏》的传统规定,允许僧侣食用三净肉。不过,有些僧人自愿素食,如在缅甸第六次结集担任大会主席的袅将尊者(Nyaungyan Sayādaw)[2],和汉传大乘不同的是,这并非僧团戒律,也非强制要求。虽然戒律并未要求,在上座部佛教国家中,仍有一定比例的素食人口。不少信众基于慈悲动物的宗教因素自发茹素,另外华人移民也带进九皇斋节斋戒吃素的宗教礼仪[3][4]

汉传佛教则有素食文化的传统,并和戒杀一起,同视为护生精神的展现[5][6]。在《涅槃经》传入中国前,已有六朝僧人“蔬食长斋”的记载。不过一般认为梁武帝对僧众下诏“制断酒肉”是汉传佛教素食传统成形的开始。但梁武帝推行制断酒肉并不顺利,直到《梵网经菩萨戒普遍成为僧团所受的戒律之后,断酒肉和五辛的规定才成为华人佛教信仰的素食文化特色[7]。同时也在禁食之列的五辛,为五种具“辛味”的野菜:大蒜/小根蒜韭菜兴渠

日本佛教在明治时代以前,一般僧侣禁止肉食妻带。然自平安朝以来,即有部分僧侣娶妻食肉,引起诸多争议。至净土真宗开祖亲鸾舍弃出家之传统,采取在家生活,而形成肉食妻带之宗风。明治年间废佛毁释,颁布《肉食妻带的解禁》,日本其他宗派亦开始有允许肉食妻带。不过,依然有很多僧侣坚持自我修行,反对政府下令许可僧侣食肉娶妻[8]日本佛教肉食妻带主要是在末寺,因为末寺是父子世袭当主本山的大寺仍要严守佛教戒律。日本有所谓“精进料理”,即是遵循佛教戒律的日本传统料理,所用食材主要是当季蔬菜、山中野菜,不用鱼、肉以及大蒜、洋葱等五辛[9]

韩国之曹溪宗,于李承晚总统时代,发生比丘(清僧)与妻带僧之论争,妻带僧别立为太古宗,允许肉食妻带,并力主改革禁戒。曹溪宗仍维持传统的戒律。

根据藏传佛教领袖达赖喇嘛的说法,在大乘经藏中有未禁止三净肉者,也有像《楞伽经》那样完全禁止者,另举出清辨《中观心要》的注解作为若食三净肉并无过失的例证[10]。通常认为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因地理环境关系,高原地不长庄稼,缺乏食物,且高原气候寒冷,人需要更多热量及高营养价值食品以维持生命,所以不推行素食。

参考来源[编辑]

  1. ^ 《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》:“佛在王舍城。尔时有诸白衣来诣僧坊,问诸比丘:“僧有几人?”诸比丘言:“僧有若干人。”诸白衣言:“我等明日尽请众僧,顾临薄食。”六群比丘语言:“汝若与我乳、酪、酥、油、鱼、肉者,当受汝请。”诸人答言:“当须假贷、市买办之。”语已,各还其家,或假贷不果,或市买不得,明日食具已办,唱言时到。众僧着衣持钵,往诣其家就坐而坐,行水下食。六群比丘言:“何以无有乳、酪、酥、油、鱼、肉?”答言:“假贷不果,市买不得。”六群比丘便倒钵而去。诸白衣咸作是言:“此等不得美食,倒钵而去!为是国王?为是大臣?夫出家者,为求解脱,乞食趣足;而今云何反著美味?无沙门行,破沙门法!”诸长老比丘闻,种种呵责,以是白佛。佛以是事集比丘僧,问六群比丘:“汝实尔不?”答言:“实尔。世尊!”佛种种呵责已,告诸比丘:“今为诸比丘结戒,从今是戒应如是说:“若比丘,到白衣家求乳、酪、酥、油、鱼、肉者,波逸提。”后诸比丘得诸美食,不敢啖;或啖已,出罪悔过。以是白佛。佛以是事集比丘僧,告诸比丘:“若不索美食,自得而啖,犯波逸提者,无有是处。从今是戒应如是说:“若比丘,到诸白衣家,求如是美食:乳、酪、酥、油、鱼、肉。若得啖,波逸提。”有诸病比丘,医教食美食,诸比丘言:“佛不听我索,云何可得?”作是念:“佛听我索此食者,病乃得差。”以是白佛。佛以是事集比丘僧,告诸比丘:“今听病比丘索美食。从今是戒应如是说:“若诸家中有如是美食:乳、酪、酥、油、鱼、肉。若比丘,无病为己索,得食者,波逸提。”若为病比丘索,若从亲里家、若知识家索,皆不犯。””
  2. ^ 戒喜尊者. 馬哈希尊者傳 (PDF). 袅将尊者终其一生是个素食者,而马哈希尊者虽然严格说来不是素食者,但他考虑到鸡、鸭的蛋暗示有血有肉的胚胎,因此也不吃蛋。 
  3. ^ 高等祭司與商人吃素、平民才吃肉?佛教起源地印度、蔬食天堂泰國 吃素有這麼一套. 食力 foodNEXT. 
  4. ^ 泰國九皇齋節|曼谷中國城吃齋食、普吉府乩童地方特色慶典. 
  5. ^ 林伯谦. 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. 东吴中文学报. 1998, 4: 93-138 [2018-01-09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07-29). 
  6. ^ 释昭慧. 動物關懷的理論與實踐——以關懷生命協會的「護生」運動為例. 弘誓双月刊. [2018-09-04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12-14). 由于华人佛教不采托钵制度,寺院炊事的僧众没有理由再进肉食,所以早在梁武帝时代,业已禁绝肉食;连为数众多的在家信众,基于慈悯众生的胸怀,也纷纷素食,以期减少动物的苦难与杀戮 
  7. ^ 徐立强. 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.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. 2000. 
  8. ^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-- 佛教史. [2018-08-01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11-04). 明治天皇在明治元年(一八六八)颁布“神佛分离令”,以神道教为国教,又以种种理由,迫令僧侣沿用俗姓,甚至鼓励僧侣食肉带发娶妻。佛教界因此集合信徒发起“护法一揆”(团结一致)运动来反抗,才获得停止,但有日本净土真宗受其影响。至福田行诫、大谷光尊、赤松光映等新佛教先驱,以世界宗教大势,评驳政府的宗教政策,又有真宗西本愿寺派的岛地默雷等大力宣导宗教自由立场,终于在明治二十二年通过宗教自由的法律规定,佛教至此才得以渡过困厄时期,进入新的时代 
  9. ^ 精進料理. 东京旅游官方网站GO TOKYO. 
  10. ^ 达赖喇嘛. 達賴喇嘛文集6 (PDF). 以菩萨经藏而言,有未禁止、但也有完全阻止的。如《楞伽经》完全禁止食肉,大乘佛教中泰半要食素的,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。阿阇黎清辨在《中观心要》中讲过,若食三净肉并无过失,清辨有讲,来源可能是《中观心要》的注解,《中观心要》讲到“彼时不住彼”时,有做过三净肉的解释。 

延伸阅读[编辑]

  • Edward Washburn Hopkins (1906), The Buddhistic Rule against Eating Meat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.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7: 455-464.
  • Philip Kapleau, To Cherish All Life: A Buddhist Case for Vegetarianism (San Francisco: Harper & Row, 1982) ISBN 0-940306-00-X
  • Vegetarianism : Living a Buddhist life series (2004) by: Bodhipaksa
  • Releasing life (chapter 4: 'The Debate'): published by The Corporate Body of the Buddha Educational Foundation, Taipei, Taiwan.
  • Phelps, Norm. (2004). The Great Compassion: Buddhism and Animal Rights. Lantern Books.
  • Page, Tony (1998), Buddhism and Animals (Nirvana Publications, London)
  • Rangdrol, Shabkar Natshok. (Translated by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.) Food of Bodhisattvas: Buddhist Teachings on Abstaining from Meat. Shambhala Publications, 2004.
  • Anāgārika, Mahendra, Theravāda Buddhism and Vegetarianism: A Review and Study Guide (Dhamma Publishers, 2019) ISBN 978-0-9990781-2-9

参阅[编辑]

外部链接[编辑]